【死而后已的意思是什么】“死而后已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出自《论语·泰伯》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”意思是:一个人肩负重任,就要坚持不懈,直到生命结束才停止。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,至死方休。
一、成语释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死而后已 |
出处 | 《论语·泰伯》 |
拼音 | sǐ ér hòu yǐ |
释义 | 直到死才停止,形容人志向坚定,奋斗不止。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有责任感、使命感或坚韧不拔的精神。 |
近义词 | 坚持不懈、鞠躬尽瘁、至死不渝 |
反义词 | 半途而废、知难而退、虎头蛇尾 |
二、成语详解
“死而后已”强调的是一种极致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。在古代,它常用来赞美那些为国家、民族或理想而奋斗终生的贤者。例如,诸葛亮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,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。
在现代,“死而后已”虽然听起来有些悲壮,但在某些情况下,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对理想的坚持。不过,也有人认为这种说法过于极端,提醒人们在追求目标时也要注意劳逸结合,避免过度牺牲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使用示例 |
文学作品 | “他一生致力于科研,死而后已。” |
颁奖致辞 | “这位科学家一生坚守岗位,死而后已。” |
日常表达 | “他对事业的执着,简直死而后已。” |
四、注意事项
1. 情感色彩:带有较强的悲壮感,多用于褒义。
2. 适用对象:适用于有责任感、使命感的人,尤其是历史人物或公众人物。
3. 使用建议:不宜用于日常轻松场合,以免显得过于沉重。
总结
“死而后已”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,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责任与坚持的传统价值观。在现代社会中,它依然具有激励人心的作用,但我们也应理性看待其背后的精神内涵,做到既有理想,也有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