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白砂糖国家标准】白砂糖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添加剂,其质量与安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。为规范市场,保障产品质量,我国制定了《白砂糖国家标准》(GB 13104-2014)。该标准对白砂糖的感官要求、理化指标、卫生指标及检验方法等进行了明确规定,是生产、销售和检测的重要依据。
一、标准概述
《白砂糖国家标准》(GB 13104-2014)自2015年5月1日起实施,适用于以甘蔗或甜菜为原料,经提纯、结晶、离心、干燥等工艺制成的食用白砂糖。该标准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产品分类、质量要求及检测项目,确保产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。
二、主要技术指标总结
以下为白砂糖国家标准中的核心内容,以表格形式展示:
项目 | 指标要求 | 说明 |
外观 | 白色晶体,无肉眼可见杂质 | 要求色泽均匀,无异物 |
粒度 | 通过8目筛网的颗粒应不少于95% | 粒度大小影响溶解性和使用体验 |
水分 | ≤0.2% | 水分含量过高会影响储存稳定性 |
还原糖 | ≤0.06% | 还原糖含量反映纯度 |
氯化钠 | ≤0.05% | 杂质控制,避免影响口感 |
硫酸灰分 | ≤0.05% | 反映矿物质残留情况 |
不溶于水杂质 | ≤0.02% | 杂质控制,提升纯净度 |
铅(Pb) | ≤0.5 mg/kg | 重金属限量,保障食品安全 |
砷(As) | ≤0.3 mg/kg | 有毒元素限制 |
铜(Cu) | ≤0.5 mg/kg | 防止金属污染 |
菌落总数 | ≤1000 CFU/g | 微生物指标,确保卫生安全 |
大肠菌群 | ≤3 MPN/g | 卫生状况评估 |
致病菌 | 不得检出 | 如沙门氏菌、志贺氏菌等 |
三、标准意义
白砂糖国家标准的实施,不仅有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一致性,也增强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。同时,标准的细化也为生产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指导,推动行业向规范化、标准化方向发展。
此外,该标准还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手段,提升产品附加值,增强市场竞争力。
四、结语
白砂糖作为基础调味品,其质量直接影响食品加工和消费体验。国家标准的出台,不仅是对产品质量的保障,更是对消费者权益的维护。未来,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监管的加强,白砂糖的质量将不断提升,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