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道貌岸然的意思是什么】“道貌岸然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一个人表面上看起来正经、有道德,实际上却行为不端、心术不正。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,用来批评那些虚伪、伪装道德的人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道貌岸然 |
拼音 | dào mào àn rán |
出处 | 《旧唐书·张巡传》:“巡曰:‘吾为国死,义不屈。’其妻曰:‘公有母,可去。’巡曰:‘吾知终无益,但欲与忠义之士同死耳。’其妻亦自缢。时人称其‘道貌岸然’。” |
含义 | 表面上道貌岸然,实际内心奸诈、虚伪。 |
用法 | 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 |
近义词 | 虚伪做作、假仁假义、口是心非 |
反义词 | 表里如一、光明磊落、真诚坦率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道貌岸然”最早出自唐代的史书,原意是形容张巡在面对敌人时表现出的坚定和正直。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带有讽刺意味的成语,用来形容那些表面正经、实则虚伪的人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批评虚伪者 | 他平时道貌岸然,背地里却干尽坏事。 |
描述社会现象 | 现实中,有些官员道貌岸然,实则贪污腐败。 |
文学作品 | 小说中塑造了一个道貌岸然的反派角色。 |
四、注意事项
- “道貌岸然”多用于批评或讽刺,使用时需注意语气。
- 不宜用于描述正常、诚实的人,否则可能造成误解。
- 在正式写作中,建议结合上下文使用,以增强表达效果。
五、总结
“道貌岸然”是一个具有强烈贬义的成语,用来形容那些外表正经、内心虚伪的人。虽然字面意思看似褒义(“道貌”指有道德的样子,“岸然”指端正的样子),但实际含义却是批评与讽刺。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,应谨慎使用,确保语境恰当,避免误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