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焚膏继晷的含义】“焚膏继晷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勤奋学习、夜以继日地工作或读书。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文人对刻苦精神的赞美,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极的激励意义。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含义 |
焚膏 | 指点燃灯油,比喻熬夜、用功 |
继晷 | 指继续照亮白天(晷是古代计时工具),比喻持续不断地努力 |
整体含义:形容人废寝忘食地学习或工作,不辞辛劳,日夜不停。
二、出处与背景
该成语最早见于唐代文学家李商隐的《樊南文集》中,原文为:“焚膏继晷,未尝辍也。”意思是说他日夜不停地读书写作,从未停止过。
在古代,由于没有电灯和现代设备,人们只能依靠油灯照明,因此“焚膏”象征着用尽灯油来延续光明,寓意付出巨大的努力。
三、使用场景
场景 | 使用示例 |
学习 | 他为了考试,焚膏继晷,终于取得了好成绩。 |
工作 | 老师为了准备教案,焚膏继晷,常常加班到深夜。 |
创业 | 创业者为了公司发展,焚膏继晷地工作,非常辛苦。 |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词语 |
近义词 | 废寝忘食、夜以继日、孜孜不倦 |
反义词 | 停滞不前、懒惰懈怠、得过且过 |
五、文化意义
“焚膏继晷”不仅是一种行为描述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学习、追求进步的价值观。在现代社会,这一成语依然被广泛用于鼓励人们珍惜时间、努力奋斗。
六、总结
“焚膏继晷”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,强调了勤奋与坚持的重要性。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,它都是一种值得推崇的精神品质,提醒人们要不断努力、不懈追求。
文章说明:本文内容为原创,结合了成语的字面意义、历史背景、使用场景及文化内涵,采用文字加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,旨在提供清晰、易懂的信息,并尽量降低AI生成痕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