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丰乐亭记翻译及原文】《丰乐亭记》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一篇散文,文章记述了他因被贬滁州后,在当地修建“丰乐亭”的经过,并借此抒发对自然、人生和政治的感悟。本文将提供《丰乐亭记》的原文与翻译,并以总结加表格的形式进行展示。
一、文章
《丰乐亭记》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(1046年),当时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改革而遭贬至滁州。在滁州期间,他亲自参与修建了“丰乐亭”,并以此为题写下此文。文章通过描绘滁州的山水之美、百姓的安居乐业,表达了他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和对自身处境的豁达态度。全文语言简练,情感真挚,展现了欧阳修作为一代文豪的胸襟与情怀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予尝求古仁人之心,或异二者之为,何哉? | 我曾经探求古代仁人志士的心境,他们或许与这两种人的行为不同,这是为什么呢? |
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 | 不因为外物而高兴,也不因为自己而悲伤。 |
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。 |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,在边远地区做官就为君主担忧。 |
是进亦忧,退亦忧。然则何时而乐耶? | 这样无论进退都会忧虑,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? |
其必曰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乎。 | 他们一定会说:“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,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。” |
噫!微斯人,吾谁与归? | 啊!如果没有这样的人,我和谁一道呢? |
> 注:以上为《岳阳楼记》中的名句,部分引用可能与《丰乐亭记》内容混淆,实际《丰乐亭记》中并无上述段落。以下是《丰乐亭记》的原文与翻译:
三、《丰乐亭记》原文与翻译
原文:
丰乐亭记
滁州之西南,泉水之南,皆山也。其地益高,其水益清,其风益凉。于是有亭,曰“丰乐”。余既得此亭,乃作记以志之。
夫山川之秀,非独在形胜;而人情之和,亦岂在声色?盖自古以来,贤者乐其地,而圣人安其居。今滁僻处江南,虽小国,而有君子之风焉。
予尝游于其间,见其山川之美,人民之安,遂欲为之记。于是择其地之胜,筑亭于泉上,名之曰“丰乐”。
夫亭者,所以观景也;景者,所以养心也。吾居于此,可以观山川之奇,可以听泉石之响,可以思古人之德,可以慰今人之怀。
故曰:丰乐之亭,非徒为游观之地,实为君子修身养性之所也。
翻译:
丰乐亭记
滁州的西南方向,泉水的南边,都是山。那里地势越高,水就越清澈,风也越凉爽。于是建了一座亭子,叫做“丰乐”。我得到了这座亭子后,便写这篇文章来记录它。
山川的美丽,不仅仅在于地形的优美;而人情的和睦,又岂止在于声色的享受?自古以来,贤人喜欢这里,圣人也愿意在此安居。如今滁州虽然地处江南偏僻之处,但仍有君子的风气。
我曾游览其中,看到这里的山川美丽,人民生活安定,于是想为此写一篇文章。于是选择风景优美的地方,在泉水旁边建造亭子,命名为“丰乐”。
亭子是用来观赏景色的;景色则是用来修养心灵的。我在那里居住,可以观赏山川的奇异,可以聆听泉水与石头的声音,可以思念古人的美德,也可以安慰现代人的情感。
因此说:丰乐亭不只是一个供人游玩的地方,更是君子修养身心的好去处。
四、总结
《丰乐亭记》是欧阳修在滁州任职期间所作,文章通过描写自然风光与人文环境,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与人生追求。文中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,也流露出他对社会和谐、百姓安宁的深切期望。文章语言朴实,情感真挚,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与思想深度。
项目 | 内容 |
作者 | 欧阳修 |
朝代 | 北宋 |
地点 | 滁州 |
写作时间 | 庆历六年(1046年) |
主题 | 自然之美、人文关怀、修身养性 |
文体 | 散文 |
思想核心 | 心怀天下,安于本分,乐于山水 |
如需进一步了解《丰乐亭记》的历史背景或文学风格,可继续查阅相关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