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寡廉鲜耻是什么意思】“寡廉鲜耻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没有廉耻之心,行为不端,不知羞耻。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,尤其在批评他人的道德行为时较为常见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寡廉鲜耻 |
拼音 | guǎ lián xiǎn chǐ |
出处 | 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寡廉鲜耻,而好作乱。” |
含义 | 形容人缺乏廉耻心,行为卑劣,不知羞耻。 |
用法 | 多用于贬义,形容人品低下或行为不端。 |
近义词 | 无耻之徒、不知羞耻、恬不知耻 |
反义词 | 品行端正、知书达理、有羞耻心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寡廉鲜耻”最早出自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,原意是说一个人没有廉耻之心,容易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。随着语言的发展,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一个常用的贬义词,用来形容那些不顾社会公德、行为恶劣的人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寡廉鲜耻”多用于批评那些在公共场合表现得毫无羞耻感的人,比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、撒谎欺骗、贪污受贿等行为,都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例子 |
批评他人行为 | “他为了利益不择手段,真是寡廉鲜耻。” |
描述社会现象 | “某些商家为了牟利,竟然造假卖假,实在寡廉鲜耻。” |
教育孩子 | “做人要有羞耻心,不能做寡廉鲜耻之事。” |
四、注意事项
1. 语境使用:该成语属于贬义词,使用时需注意语境,避免在正式场合或对长辈使用。
2. 语气把握:表达时应根据对象和场合调整语气,以免引起误解或冲突。
3. 避免滥用:虽然成语具有较强的表达力,但过度使用会削弱其效果。
五、总结
“寡廉鲜耻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缺乏廉耻心,行为卑劣。它不仅表达了对个体道德缺失的批评,也反映了社会对高尚品德的追求。在日常交流中,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一成语,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文化内涵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,欢迎继续提问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