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天降大任于斯人为什么改是人】一、
“天降大任于斯人”是一句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下》的名言,原句为: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”其中,“是人”指的是“这个人”,即即将承担重大责任的人。
然而,在日常使用中,许多人误写或误读为“斯人”,即“这个(指代)人”。这种现象在口语和网络传播中尤为常见。本文将从历史渊源、语言演变、现代误用等方面分析“斯人”与“是人”的区别,并探讨为何会出现这种混淆。
二、表格对比
项目 | 是人 | 斯人 |
出处 | 《孟子·告子下》原文 | 非原文,属后世误传 |
含义 | 指“这个人”,强调具体对象 | “斯”为指示代词,意为“此”或“这”,但不用于此句 |
正确性 | 正确用法 | 不符合原意,属于误用 |
常见场景 | 正式语境、学术讨论 | 口语、网络、非正式场合 |
误用原因 | 语音相似(“是”与“斯”发音相近);“斯”字较生僻,易被误记 | —— |
学术界态度 | 被认为是错误用法 | 不被认可为正确表达 |
三、详细分析
1. 出处与原意
“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”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下》,原文强调的是:上天若要赋予一个人重任,必定会先让他经历种种磨难,以锻炼他的意志和能力。这里的“是人”指的是一个特定的人,而不是泛指“这个人”。
2. “斯人”为何出现?
“斯”是一个古汉语中的指示代词,常用于文言文中表示“这”或“此”,如“斯人也,而有斯疾也”等。但在“天降大任于斯人”这句话中,并没有“斯”字。因此,“斯人”并非原文,而是后来在传播过程中被误写的版本。
3. 误用原因分析
- 语音相似:普通话中“是”和“斯”发音接近,容易混淆。
- 文化影响:网络流行语、短视频平台等对传统文化的简化传播,导致“斯人”被广泛使用。
- 语言习惯:部分人可能将“斯人”理解为“这个人”的另一种说法,从而误以为是正确的表达。
4. 如何避免误用?
- 在正式写作或学术研究中,应严格遵循原文,使用“是人”。
- 网络交流中可适当使用“斯人”,但需注意上下文语境。
- 多阅读经典文献,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力。
四、结语
“天降大任于斯人”虽广为流传,但其准确表述应为“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”。语言在发展中不断变化,但尊重原意、准确使用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。在日常交流中,我们既要适应语言的演变,也要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理解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《孟子》原文或其他相关典故,欢迎继续提问。